當團隊焦慮、亂、卡,身為主管你該從哪裡啟動引導?

「我們現在要幹嘛?」
這句話不是來自一個新鮮人,而是某個資深工程師在會議第15分鐘時,用近乎無奈的語氣問出來的。那是一場為了「加速部門合作」而召開的跨單位共創會議,主持人是該部門的主管。會議開場他簡單說明目的後,便丟出問題:「大家覺得怎麼做比較好?」結果,全場沉默。
沒人說話,也沒人提議。只有空氣慢慢變得沈重。
這不是你不熟悉的畫面,對嗎?
在變革初期、專案起步、部門整併、或是任何「第一次要一起想辦法」的場合,領導者往往會面對這種「大家好像在,但又不真的在」的場面。你明明說了方向,大家卻卡住。你給了問題,沒人回應。
這時候,真正該做的,不是填滿空白,而是接住焦慮。
這篇文章不是再告訴你團隊為何焦慮(前面的文章已談過),而是進一步帶你看清: 當混亂發生,領導者真正的第一步,該怎麼判斷「是建立結構,還是容納混沌」?
1. 為什麼「說得很清楚」卻還是帶不動?
「我真的講得很清楚了,為什麼大家還是不動?」
「我已經說了三次重點,他們到底有沒有在聽?」
這可能是你帶領團隊時最常見、也最令人挫折的困惑。
身為主管,你很可能對自己的表達清晰度有信心。你在會議中反覆強調目標、說明流程、要求回應,但現場卻一片安靜、沒人主動、氣氛詭異地停滯。
這時,你可能會開始懷疑:
-
「是不是他們不願意參與?」
-
「是不是根本沒人在乎結果?」
-
「是不是又在等我下命令?」
但其實,多數時候問題並不是你的訊息不清楚,也不是他們不配合,而是:
團隊還沒準備好「進入對話與行動」。
他們不是故意的,他們只是卡住了。
團隊卡住,不是個人問題,而是系統狀態
這種「說過了但沒動起來」的現象,在組織動力的角度來看,並非由誰說錯、誰沒聽懂、誰不積極所導致,而是整個團體進入了一種叫作:
「集體混亂(collective confusion)」的過渡狀態。
這是一種「系統性的卡住」,其特徵包括:
-
每個人都以為別人會先動,自己選擇觀望
-
不確定講出來會不會「被攻擊」或「不被接住」
-
群體無法自動進入討論或分工,因為界線與角色未界定清楚
-
空氣裡有某種焦慮、尷尬或不安,但沒人能說出口
在這樣的狀態中,再多的「清楚說明」,其實都只是在一層混亂上添加新的資訊——團隊需要的,不是再多的訊息,而是一個可以穩住焦慮的引導點。
真正的問題不是訊息是否傳達清楚,而是團隊是否有能力「接收、承接、轉化」這些訊息。
2. 領導第一步不是行動指令,而是焦慮容器
當團隊卡住時,我們太習慣想立刻「動起來」:
「那就照剛剛講的流程走吧。」
「好,我來分配一下任務。」
「我們時間有限,先做再說。」
這些話聽起來有效率、能帶動節奏,但你是否曾經在說出這些指令後,發現氣氛還是沒動、大家仍然無感、甚至更安靜了?
問題是 "團隊還沒有準備好,你就已經下達了動作。"
接住不確定,是讓團隊能「重新組合」的前提
當團隊焦慮、亂、卡,領導者的第一個任務,不是下結論,也不是做分工,而是:
讓這份混亂有地方可以存在、有機會被說出、有可能被看見。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成為一個容器」承接住當下的不確定、暫時的混亂與模糊。
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創造一種心理安全的框架,讓團隊可以慢慢從焦慮裡浮現出自己真正的狀態與需求。
真正的挑戰是:接住之後,你怎麼選擇引導方式?
當你說出團隊的卡住的地方、創造了一個容納的空間之後——你就站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
這時你要建立結構?還是繼續容納混沌?
3. 建立結構?還是容納混沌?領導者的選擇地圖
當你已經用觀察與命名創造出一個「容器」──也就是讓團隊的焦慮得以浮現與被接住的空間,接下來你面對的第一個領導選擇就是:
我現在該幫大家定義結構?
還是繼續容納不確定與等待團隊真正的聲音浮現?
這是一個非常微妙的抉擇點,也是一個考驗領導覺察力與引導判斷力的轉捩時刻。
🧭 領導者的選擇地圖
以下是三個實務中可幫助判斷方向的面向:

🎙 情境對話語句對比:兩種選擇的不同語氣與效果

📌 關鍵提醒:容納 ≠ 無所作為,結構 ≠ 命令
領導者最容易陷入的誤區是:
-
一邊害怕混亂延燒 → 過早介入、過度結構 → 壓抑團隊參與
-
另一邊是想給空間 → 放任焦慮擴大 → 團隊無法自我組織
真正成熟的領導選擇,是懂得辨識當下團隊的「心理節奏」,在需要被接住的時候陪在場中,在準備好了的時候帶出框架。
這樣的選擇,不是來自流程設計書,而是來自領導者對現場的敏感度與覺察力。
4. 對話語句對比集:焦慮下的引導說法
當團隊陷入混亂、沈默或游移時,領導者最難的不是沒話可說,而是不知道怎麼開口才不會讓情況更糟。
你可能擔心:
-
一開口就變成「強勢定調」?
-
說太輕又沒人理?
-
問太多反而更亂?
這就是為什麼,一句能讓團隊進入覺察的引導語,遠比一句指令更有力量。
🗣 焦慮對話三步引導原則
-
從氣氛說,不從人說:不要直接點名誰卡住,而是把團體當作是一個整體說「整體狀態」
-
從自己感覺說,不做分析:用「我覺得、我看到、我好奇」,而非「你們是不是…」
-
從當下出發,不預設解法:創造「對話空間」,而非給出答案
🔍 情境 × 引導語句對照表

🧠 小提醒:語言不是「技巧」,而是建立團隊信任的通道
領導者不需要完美句型,也不需要記住所有模板。真正需要的是:
-
願意感覺現場:敢於承認「我們現在可能有點卡住了」
-
願意打開空間:讓「不知道」也能被說出來
-
願意站在中間:在混亂與結構之間,成為橋樑
這,就是承接焦慮的語言姿態,也是新世代領導者的根本功夫。
5. 結語|看懂混亂,是一種新的領導力
我們習慣把「帶不動團隊」當作失敗的象徵,把「現場混亂」視為主管能力不足的證明。但事實上:
混亂不是錯誤,而是組織正在轉向的訊號
焦慮不是障礙,而是團隊還沒找到新秩序前的自然反應
當你身為領導者,站在那片「沒人說話、沒人動」的空氣中時,你其實握有一個極其關鍵的機會—你可以選擇「讓這份混亂有出口」,而不是壓過它、跳過它、忽略它。
當團隊焦慮、亂、卡,身為主管你該從哪裡啟動引導?不是給答案,而是接住混亂,才是真正的領導第一步。
這不是弱勢的讓步,而是一種更有深度的領導姿態:
-
你用覺察,而不是急促的行動,穩住團隊的節奏
-
你用命名,而不是指令,讓彼此的焦慮有被承接的機會
-
你用提問,而不是定義,讓團隊重新連上自己的思考與責任
🧭 回顧這篇文章,我們一起走過了這些關鍵點:
-
說得清楚≠團隊能跟上,因為卡住的是系統,不是個人
-
第一步不是給答案,而是承接焦慮,讓混亂得以被說出
-
容納與結構,是領導者要做的雙重判斷與選擇
-
語言,是你打開團隊信任、促進自我組織的關鍵工具
💬 最後,帶回你場域的五個反思問題
你可以在會議後、對話中、或焦慮時,靜下來問問自己:
-
我現在感覺到現場的氣氛是什麼?是焦慮、退縮,還是混亂?
-
我是在給出「更多內容」?還是在創造一個能承載當下的空間?
-
我此刻應該建立結構?還是等待角色與焦點自然浮現?
-
我說的話,是幫助大家「覺察正在發生什麼」?還是讓他們「更不敢說話」?
-
如果不急著讓團隊馬上動起來,那我能不能陪他們站在這裡,看清楚正在發生什麼?
✅ 成熟的領導,不是帶大家衝得快,而是敢跟大家一起站在混亂中,看見真相、共同轉向。
當你選擇去感覺,而不是立刻控制,
當你選擇陪伴,而不是急著推動,
你就已經是團隊中那個最值得信任的穩定力量。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啟發,也許你可以把它分享給你團隊中的另一位主管、教練或HR夥伴。因為真正的轉變,不只是一個人看見,而是一群人開始「能一起說出真正正在發生的事」。
Lead yourself first with authenticity and positivity that other people will choose to follow.Positive Leaders, Positive Organizations.

作者
Edward Cheng 鄭博文
慧培國際管理顧問公司台灣區人才發展總監 / 企業教練/策略引導師
台灣人,具多個行業的豐富人力資源管理經驗, 清大教育與心理諮商學系碩士,現職清大教育與心理諮商學系團體動力講師與慧培國際台灣區人才發展總監。
Edward 過去有將近18年的HR主管經驗,有2/3的時間是跟企業的CEO一起工作,能夠從企業經營的高度來規劃組織的人才發展。協助主管不只是知道還要能夠做到,從系統性的角度完整的規劃與提升主管的關鍵能力以帶來組織的成效。
Edward 擅長於 願景策略會議引導(Vision and Strategies Workshop) 、商業模式引導 (Business Model Workshop)、團隊教練 (Group Coaching)、高管教練(Coaching) 以及教練領導力(Coaching Leadership)。
Email:powen.coach@whitespace-leadership.com M:0958802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