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員工管理(四)
你為了什麼而工作?你為了什麼當上領導者?對你而言有什麼意義嗎? 有想過這三個問題嗎? 最近聽幾位HR的總監在討論現在的競爭者奇招盡出,為的就是搶到他們公司的人才尖子(talent)。大家紛紛在頭疼到底如何可以說服老闆加薪加得手鬆一點,有的又討論說要那些高薪的人才尖子跟公司簽好留任協議才會對他們做大力的培養發展。
從工業年代開始,大部分的管理者都相信Theory X,就是員工都是懶散而且不想要工作的,所以領導的工作就是透過一層一層的架構去控制團隊的效率和產出。也因為如此,大部分的激勵制度都是多勞多得的方法,以確保員工為了自己所得的回報而努力。 不過隨著工業時代的結束,我們現在面對的更多是knowledge worker,大部分的企業現在需要的人才都是要用知識去創造價值和解決問題的。即便在傳統的製造業,隨著機器越來越高智能,工人的角色也大大在轉型中。所以,今時今日,領導除了用薪資和獎金以外,到底還可以用什麼來激勵員工?特別是針對那班可能還沒畢業已經有家人為他準備好幾套房子,銀行戶口的存款已經足夠讓他們不愁吃喝的新世代,到底如何才可以好好地留住他們?讓他們更投入工作?
已經有不少調查說明新世代的員工確實比其他世代更重視經由工作回饋社會/其他人。有的企業開始鼓勵員工花更多時間做義工,或者是以捐款到員工自選的NPO 作為報酬的其中一個選項等。 最近一位美國心理學家David Yeager 做的研究更發現小孩如果有著一種有意義的學習心態(purposeful-learning attitude),例如:長大後想要當醫生救人, 為世界解決能源問題等,比起那些讀書只為了自己可以找更好的工作,得到更好收入的孩子會展現出更多的自律和堅毅,最令人驚奇的是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更會因為有了「學習意義」而在GPA(成績平均積點)上提升平均0.2。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學家也提醒說所謂的「學習意義」是要孩子自己去拼湊出來,並樹立起一個超越自我的目標,而不是父母一直在耳邊碎碎念的那種。這個研究對我很有意思,因為學習本身就會包括很多並不有趣、重複甚至沈悶的部分,很多學校都努力想要把學習成為更有趣的過程,但卻很少有人把焦點放在創造學習意義這個部分上。這也跟我多年實務經驗所觀察的不謀而合,能夠在工作上找到意義的團隊會更願意付出額外的努力去完成任務,而且,在過程當中更能堅持下去,這點非常重要,因為即便是再有趣的工作,都總會有比較沈悶或棘手甚至讓人氣餒的部分。
還記得2011年 Daniel Pink 在他的暢銷書<Drive>裡面提到內在動機的重要性,顛覆了很多人以蘿蔔和大棒的外在激勵方式。 書裡面提到內在動機包括自主(Autonomy)、成長 (Mastery) 和意義 (Purpose)。 之前有和大家分享過我對領導讓員工自主的心得,這次我想跟大家探討的是意義這一個面。 過去幾年,在我的「正向領導力課程」裡,都大力提倡領導需要協助團隊創造工作的意義。通常,談到這部分時,有些領導就會開始抱怨說,自己也找不到工作意義,每天營營役役,加班加到已經忘了生活是什麼,還如何跟團隊談工作意義呢?對於這樣的情況我是理解的。但是,如果一直只顧加班追指標,忙到不能停下來看清楚狀況,思考最關鍵的意義,這會不會是因小失大,只顧開車找路卻忘了為車子加油?
說到意義,根據Alex Pattakos 在 <Prisoners of Our Thoughts- Viktor Frankl's Principles of Discovering Meaning in Life and Work> 一書中記載,作為領導者,其實可以做的有三個層面:
- 看到意義
- 創造意義
- 分享意義
看到意義,顧名思義就是看到工作本身的意義。我相信所有工作都有其意義所在,因為它的出現一定是幫某些人解決了某些問題,只要用心去看,多跟你服務的對象聊天,你會發現大部分工作都有其意義所在。我很喜歡按摩,而上海的按摩師傅的手藝又是我最喜歡的,其中一個我叫她66號,是我每次到上海都一定會預約的按摩師傅。她很特別,她在按摩的同時,也會非常貼心的叮嚀你的身體那裏可能會有什麼樣的狀況,起居飲食要注意些什麼,有空的時候可以在那裏買到那些食材來補一下。而且,她的按摩流程不會走SOP,而是根據你當天身體的狀況和喜好幫你調整一下。有時候會幫你墊一個暖包在你的背,有時候會拿一點自己備用的精油來幫你的脖子稍微刮痧一下。反正,我每一次在那兩個小時內都會感受到如親人般的體貼和關懷。有時候,因為出差太累了,按摩完後完全進入沈睡狀態,66號會跟其他人吩咐一下不要叫醒我好讓我多睡半個小時45分鐘這樣。
有一次,我跟她聊天-難得我那天沒有睡著,我忍不住問她:「妳為什麼有這麼多法寶?其他按摩師都不會有啊!」
她的眼睛馬上亮起來:「因為我們這個行業就是要專業啊」
到今天我還記得她眼神中的光芒:「你想想看,客人來找我就是工作忙翻了、累了,需要按摩。這麼忙的都市人怎麼可能會好好照顧自己,很多客人連看醫生的時間都沒有,就要跑來按按摩,睡個覺。這樣下來,我們就當然要為客人的健康把關了。」
「其實很多小毛病是可以透過我們按摩師的手摸出來的,比方說我們摸一摸覺得那邊可能有個小腫瘤硬硬的,或者是那邊的骨節可能移位了,這些都可以透過我們的觸感摸出來的。又或者是你摸到客人身體的那個部位溫度不對,可能某個部位的血液循環不好,我就會提醒客人要注意甚或要看醫生,這樣下來,就可以幫到客人從小病開始關心自己的身體,預防勝於治療。」
「你怎麼會懂得這麼多?」
「我懂的都是皮毛,有興趣就是了。反正關於養生的,都去上課學一學,起碼心裡有個底,大概知道一些狀況,可以提醒客人就是了。」
66號就是從這份工作當中看到意義,所以,她所做的所關注的都超越了普通的按摩師。而且,這也大大影響著她跟客人的關係。也因為這樣,她後來被公司提拔,成為了整個集團的培訓師。最重要的是她每天的工作對她來講都是自我成就的一個機會。這種能夠看到工作意義的員工你只要提供他們一個舞台去發揮,和適當的培養讓他們在專業上有所提升,他們就會樂在其中。
至於創造意義呢?如果你實在是看不到工作當中的意義,日復一日,可以嘗試一下為自己的工作創造意義。還記得我當年畢業的時候,幸運地可以學以致用,直接就進去大集團的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s)部門去工作。那個時候可能因為學歷不錯,英文能力強,被公司重用,剛畢業就可負責招聘的工作,每天負責面試各部門一大堆工作經驗都比我多的「前輩」,感覺很有趣。但是,日子一天一天過,我開始覺得工作好空虛,每天都只是根據各部門對職位的要求(competence) 去評估和推薦,沒什麼意義。不是不好玩,只是少了一種可以幫助別人或者是我可以為別人成就什麼的感覺。常常聽到負責招聘的同事私下批評應徵者準備不足或者是越來越不像樣,而更恐怖的是,我觀察到好多時候面試的氣氛都會讓對方好緊張好挫敗。漸漸地,我覺得有點煩悶。後來,我居然想出了一個Idea,我決定要讓每一個來的應徵者在面試後都有所收穫。於是,我嘗試給到每一個應徵者一個肯定,就是除了在專業能力上,我特別去關注他/她的人格特質,加以肯定。例如說:「你真的好好學啊!在工餘時間還這麼用功的學習。」「你好願意為客戶多想幾步,幫他們解決問題。」「你真是很有獨特的見解,能夠在事物上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模式。」除了肯定,對於那些不擅於面試的人,我還會抽個5分鐘左右去建議他們可以如何加強準備某些點以提高面試官對他們的了解。這樣下來,我感覺到自己在看每個人的履歷和準備面試的過程中會更有動力,也更享受整個過程。後來跟大學時代的教授聊天,他笑我比較適合當社工。不過,這個當每個人是活生生的人去看待的習慣卻為我日後培訓和教練的發展生涯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比起每天抱怨,消耗自己的人生,動動腦筋創造工作意義的確是更積極的做法。
至於最後一個,是分享意義。什麼是分享意義?就是要幫其他人感受到工作的意義。我覺得所有領導的工作就是要分享意義。我記得有一次我為一個客戶服務部門做一個團隊凝聚力工作坊,有一個我很欣賞的客服經理非常有感觸地分享說:「我覺得我的工作很重要,因為我每天都在鼓勵我下面的三個 team leader ,讓她們知道她們的工作是多麼有意義。不是嗎?當那些前線的客服員在客訴當中吸收了滿滿的負能量時,team leader 的角色就是幫他們排毒,趁大家休息的時候做一個緩衝,聽聽他們訴苦,幫忙他們用更有效的方式避免踩到客戶的地雷,協助他們聯絡上有關部門的核心人員去馬上解決問題,避免客戶再投訴。這樣下來,就可以讓每個人開開心心的下班,帶著比較好的心情回家陪伴家人過自己的生活。漸漸地,這些team leader 也工作得更起勁了,也不會再抱怨要安撫前線人員的情緒很麻煩,很耗時。想想看,這不就是漣漪效應嗎?」聽完我心裏非常感動,她的分享勝過長篇大論的理論。
說到這裏,大家也許都發現了。領導者要做到分享意義,他/她本人必須先看到意義和創造意義。 空心的行屍走肉是很難為別人帶來工作意義的。所以,球又回到領導本身的心態上面。你呢?文章剛開始問你的三個提問你有找到答案嗎? 你為了什麼而工作?你為了什麼當上領導者?對你而言有什麼意義嗎?
反思提問
- 你的工作在服務的對象是誰?
- 如果沒有了你這個人/職位,他們會有什麼不方便?
- 你的工作如何幫助到他們?讓他們的生活/工作得更好?
- 你在你的工作當中看到什麼意義?
- 你如何可以為工作創造更多意義?
- 試著完成以下的造句:「我的工作充滿意義因為...」
- 你如何可以跟你的團隊分享意義?
P.S.正向領導力課程裡面有更多關於為團隊打造工作意義的Job Crafting 技巧,如果你認同正向領導力的理念,想要為你的企業建立更加正向的領導團隊,歡迎聯絡我們:info@whitespace.com.hk
Lead yourself first with authenticity and positivity that other people will choose to follow.Positive Leaders, Positive Organizations.
作者
Claudia Lau. 劉凱銘
兩岸三地領導力講師/教練多個心態成長課程的認證導師,包括:高效人士的7習慣、美國太平洋學院Investment in Excellence 與 Ripplemaker 等。擁有超過15年兩岸三地的領導力訓練和教練經驗,曾經訓練超過5000位經理人。
專注於透過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優勢領導力(Strengths-Based Leadership)以及教練學(Coaching)為職場帶來更多和平、快樂與成長,讓職場成個人與組織同步綻放的舞台。
Email:claudialau@whitespace.com.hk
Line: claudialau418
WeChat: claudialau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