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ZOOM的虛擬團體動力觀察 - 發現與建議
最近正值疫情的變化許多企業都開始運用虛擬線上課程,線上課程除了慎選平台以及熟練各項功能外,其實另外一個需要關注的是將課程從實體移到虛擬線上平台時的團體動力會有甚麼變化? 當我們理解到當中的差異時,可以將這些元素納入到課程的設計中以促進學習成效。
這學期在學校有一堂團體動力的課,透過體驗與引導的設計來教導大學生團體動力, 將線上虛擬的團體動力體驗設計進去,讓學生體驗實體與虛擬團體在不同團體規模的團體動力。
體驗的活動設計採無領導者的無結構團體進行,讓團體自行決定用甚麼方式進行討論以及討論主題與由誰領導(或無領導)。上半場為實體的團體動力體驗,下半場為Zoom的虛擬團體動力體驗,最終留30分鐘讓團體討論虛實團體動力的體驗學習。
實體團體從一開始4~6人的小團體討論 -> 10~12人 -> 20~22人 ->最終為43人的大團體。虛擬團體的進行方式是讓學生分散自行前往校園找一個舒服的空間連上ZOOM參與,虛擬團體的體驗採隨機強迫分組的方式進行,每一個群體討論結束前60秒會通知即將結束,分組的人數與討論的時間與實體團體相同。
雖非正式的研究設計,但仍有許多值得參考的觀察點,可以做為將課程從實體轉移到線上的參考,以下過程為講師的觀察與參與者一些紀錄彙整:
虛擬團體歷程的一些觀察
1. 虛擬團體的人際距離:團體活躍度受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影響,在實體團體中每位成員間的距離是看得到的,彼此能快速進行交流,不論在情感、人際互動上感覺比較靠近,在彼此接觸得到的距離,我們最多只能放空來降低團體參與度。虛擬團體只要不開啟視屏,就能輕易地不讓他人看見自己,使得團體中增添了更多距離感。在虛擬團體中若我們想要離開這個團體,我們除了可以選擇退出外,把麥克風還有影像關閉似乎我們就離開了。
2. 專注與連結:虛擬團體中不容易去觀察哪些人是專注的,也很難與每一位成員都有眼神上的連結接觸(尤其當團體人數變多,每個人所能夠呈現的視框就愈小),口語的表達與非口語的表達的資訊傳遞都相對較不容易。當同時有幾人講話的瞬間,因看不到對方立即的表情或是肢體語言而無法判別誰要發言,對團體的互動對話造成干擾,這樣的干擾讓團體都陷入沉默。
3. 情感互動:虛擬團體中很像是在與機器對話,就算每個人都開啓了視像,距離感覺非常遙遠。從情感互動的層面觀察,實體團體能看得到真人在面前,較能感受到語氣的變化及情緒的起伏,說話時旁邊的人會附和、言語支持或笑聲、竊竊私語,有與人交流的親切溫暖感;當變成在ZOOM虛擬團體的時候,因為大家都隔著螢幕,加上若成員沒有開鏡頭時,無法感受到對方現在是用怎樣的心情在這個團體裡,也很難猜測對方是否有情緒起伏波動,精神是否還專注在團體內? 虛擬團體的對話在經過手機傳出時,聲音感覺與面對面説話大不相同,缺乏真實感甚至因網路品質容易聼不清楚,這樣的狀況影響了團體互動的品質
4. 歸屬感:虛擬團體中若成員只有加入但是不開麥克風跟鏡頭,會不知道彼此間的互動與回應,甚至成員是否已經抽離團體了?在這樣情況下會逐漸有些成員的角色從參與者轉變成了觀察者(默默的關掉影像與麥克風),進一步當成員發覺在團體中存在與否都不影響團體的活動進行時,有些人便默默退出了。這也反映出團體中被邊緣化的人們(或是無法有所學習與貢獻者) 的心聲,當他們發現自己並無利於團體,便會逐漸對這團體失去歸屬感,不認為自己是團體中的一份子,以至於後續的活動他們都選擇忽視。( 虛擬課程中的大團體學習會容易發生的)。
5. 開視訊者的壓力:團體學習的對話有多回合,當虛擬團體中有些成員於團體中並沒有真的想要討論,原本上一輪有開視訊和音訊的人,這一輪也不開了,成員感受到一種強大的無力感和壓迫感,愈來愈多人最後也把視訊和音訊關掉,就像是很多人聚集在同一處,卻不主動透露出任何訊息給身邊的人,屏蔽著一切同時也對身邊的人漠不關心,團體只剩下一片螢幕而少了真實的互動與情感的交流。(當團體中愈多人將視訊關掉時,焦點就會愈集中在開視訊的成員中造成壓力,這樣的壓力可能就促使成員關掉視訊以逃避所面臨的壓力)
6. 目標的感受與影響:虛擬團體相比於實體團體,大家對於團體「目標」的實際感受不大,導致凝聚力比實體團體時還要小。而且因為我們所使用的軟體介面不容易看出來誰什麼時候退出、誰什麼時候突然加入,團體鬆散的氛圍很難產出領導者來帶領團體,團體缺乏方向來促進團體成員們之間的互動與交流。
7. 新成員的加入:新成員的加入對於虛擬和實體團體都有影響。實體團體如果有新成員加入時,其他成員們可以很快注意到新成員的存在,為新成員說明現況以幫助其快速融入;但是用ZOOM的時候,通常不會注意到新成員的加入,平台上也不容易幫該成員簡要介紹我們討論的內容,新成員可能就無法很快融入團體中,新成員若沒有人能夠協助解釋先前發生了甚麼,會導致新成員適應困難。加上團體成員對於新成員的加入若沒有表現出任何友善的解釋與招呼,讓人覺得不被團體關心與接受,也因為沒有舊成員的關心,會讓人覺得加入團體只會被當成空氣而缺乏團體的凝聚力。
8. 虛擬團體受視覺感受的影響:若對話的整個畫面無法容納團體裏的每個人時,當團體中有人加入或退出其實是沒有感覺的,且部分的人甚至沒開麥克風也沒開鏡頭,所以當群體人數超過一頁時根本無法感知跨頁外的團體裡到底有誰。手機雖然小巧方便但是同一頁可以看到的成員少,對於團體的集體感受也相對較小。用大畫面的螢幕可以一次看見多人參與團體,團體的群體感受力較強,雖然對參與者而言都是參與,但團體的群體感受力會影響對於虛擬團體的知覺與參與。
9. 虛擬團體群組的分配:虛擬團體被動加入可能會到完全不認識的人中(或是因為大家都是網名or匿名),團體在短時間內找不到共通點,加大了沉默的動力。
總結:
虛擬與實體團體最大的差距是距離、看見與否、情感傳遞。實體團體因為看得到每個人,所以在場的人都會多少有需要參與團體的壓力,但虛擬團體可以關閉鏡頭與聲音,僅留下暱稱或是姓名,若是暱稱且難以辨識更容易在團體中隱藏或被忽略,在人數多的群體相對於人數少的群體更容易隱匿。
實體團體中成員會以非言語表達來示意過去團體中的非正式領袖出來當領導者,團體的焦慮會驅動成員發言。但虛擬團體中成員似乎對於團體焦慮的反應是不同的,若沒有團體規範要求要開視訊,團體成員採取應對團體焦慮的方式反而是關掉視訊與聲音,從團體中隱形,虛擬團體中要抽離團體難度很低也不會有實體團體沉默或划手機會被成員看到的壓力。 (虛擬團體中不會有這樣的壓力,當關閉視訊, 我看得到你但你看不見我,成員從參與者移動成為觀察者,螢幕中看到的好像是一部電影或是短劇,好看就繼續留者, 不好看轉身去做其他事情也不會有人發現)。虛擬團體的靜音、關鏡頭都是真實團體不太可能會出現的情況,這樣的機制似乎是提供一種允許,讓成員可以選擇退位成為觀察者,導致團體成員之間的疏離非常容易。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與溝通對話,有一半以上都是靠非語言互動,當屏幕取代了實體的互動也同時失去許多情感表達的方式,只能靠表面的語言盡力表達。( 這是虛擬課程設計時需要特別考量的,要如何填補團體中失去的情感?) 比對現實與虛擬的團體互動,實體活動絕對是較適合團體學習的。在現實中人們能透過非語言互動來理解對方的反應,這是虛擬世界種難以達成的,若只是單純的用視訊討論特定任務,透過虛擬的通話或視訊是足以完成目標的,以視訊方式來上課雖是對大家都方便的做法,但若是觸及情感內容的團體,線上靠通話或視訊難以看見對方的表情及肢體語言,不容易推進團體的學習動力。
總結虛擬團體的課程運用,建議以知識性或有明確產出目標的任務性、功能性的工作坊較適合,若課程目標是需要團體成員間彼此感情的連結與情緒感染力以催化團體的互動,透過虛擬團體來進行難度會很高。課程規劃前先思考有哪些內容是適合運用虛擬線上平台來傳遞知識與學習的? 實體課程可運用來進行最後的學習整合與團隊任務建立。課程規劃上運用虛實整合來進行系統性課程的規劃與整合,將可以有效的發揮綜效。
總結9項虛擬團體的觀察,以下提供一些虛擬團體課程設計的參考建議:
1. 虛擬團體中明確的團體規範是必要的,例如: 要開視訊, 如果要暫時離開團體要如何? 結束發言時要說我講完了, 發言是否要舉手? ......有基本的規範時可以協助成員有基本的互動框架來開啟對話與對話中的連結,以催化團體的工作。
2. 科技的熟練度會影響團體的參與度,也是造成團體成員退出群組的很關鍵的原因,虛擬團體的運作時需要對於科技細節有較多的介紹與指引,例如: 如何改名? 如果要換組要如何表示? 要如何舉手、如何投票,甚麼時候要轉換到發言者模式...,於正式課程可以提前10~15分鐘教導並確認所有成員學習到各項功能,以確保課程所設計的各項互動能順利的進行,避免因為科技的不熟練造成參與的障礙而從團體中抽離。
3. 要支撐起一個足夠大的虛擬團體學習時,明確的目標都是需要的,否則要怎麼讓屏幕中一群人成為一個團體呢?若是沒有參與感、凝聚力,一群人就只是一個一個的個體,並不是團體。所以不管在大團體或小團體的學習過程中,各階段界定清楚的目標與產出會有助於團體學習的推進,
4. 團體人數以小團體的效果較好(12人以內),上限到一個頁面可以容納的人數,超過一個頁面所能容納的人數時,對於團體的整體知覺就會下降,可能看不到自己也可能看不見部分參與的成員而少了參與感與歸屬感,團體的動力與凝聚力就會下降。
5. 團體學習過程中沒有互動就很容易從團體中飄走,互動設計時須考量到該學習平台的畫面呈現方式來設計活動或是對話引導。虛擬團體需要靠互動的設計來提升凝聚力,當分組團體無特定領導者時團體很容易陷入沉默的情境,過程中成員很容易會轉移注意力到周邊的事物(例如:Line, FB, 去倒水, 暫時離開..),給一個清楚的規則以產出各分組的領導人會有助於團體學習的推動。
6. 虛擬團體動力的特性是加溫慢但降溫快,長時間的沉默會造成團體的無力感並快速冷卻了團體的動力。虛擬團體的學習需要較多的結構性的指引來催化團體互動,若是需要分組進行團體討論最好有清楚的引導指引(facilitation Guide)與明確的領導者來帶領,以確保團體可以有效的推進。